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,他的散文学习韩愈的奇崛风格,其诗歌极其推崇杜甫,同时又颇能步欧阳修、梅圣俞的后尘,尽扫西昆体之失。叶梦得曾评价他的作品精于对偶、意与言会,又能言随意遣、浑然天成。
王安石晚年二次罢相后,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,其诗歌风格雅丽精绝,脱去流俗。此时的王安石遣情世外,而悲壮却寓于闲谈之中;其作品经常只有寥寥数语,却极其耐人咀嚼。下面介绍王安石的两首五绝,洗去铅华,描写精妙,值得欣赏和收藏。
《南浦》
北宋 • 王安石
南浦随花去,回舟路已迷。
暗香无觅处,日落画桥西。
王安石年轻时深入基层工作了多年,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,同时他也非常了解百姓们的疾苦。为了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、改善平民百姓的生活,诗人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,不遗余力地制定了很多大政方针。可是由于各种原因,很多事情难遂人愿,最后这场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也不得不宣告结束。
诗人整天忙于工作,根本无暇回到故乡看望亲人,他虽然深感愧疚,却又无可奈何。在他即将赋闲时,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回到临川的老家。这首诗就创作于这一期间,诗人在回乡途中,经过南昌城外一个叫南浦的地方,赏景赋诗,从而流传了这首佳作。
南浦是当地的一个游览胜地,游客总是络绎不绝。王安石慕名而来,看到那里风景优美,心情也倍感舒畅。诗人在溪面上泛舟前行,溪畔树木茂密,花香沁人心脾。一个“随”字,描述了幽淡的花香就像一位向导,指引着溪流的前进方向,也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。
诗人一路向前,不知不觉就远离了出发地。诗人兴犹未尽,还想继续探寻,只是因为此时天色渐暗,他只好放弃这个念头,然后折返回程。可是“回舟路已迷”,可见作者只顾观景探幽,却没有注意返回的路线。
后两句介绍了他迷路的原因,“暗香无觅处,日落画桥西。”诗人为了找到花香的源头,便四处寻觅,等到他感觉有点疲倦时,太阳已经落到画桥的西边了。全诗描写一个游访过程,作者发现了一个迷人的胜景,然后便兴致勃勃地深入探寻,结果却因为时间关系无果而终,甚至差点迷路。
细细体味,诗人仿佛希望通过他的亲身经历,告诉人们一个道理。很多事情看似美好而又容易操作,其实一旦深入其中,才会发现奥妙多多,机关重重,没有专业能力和坚韧的品质,根本就无法完成。
《染云》
染云为柳叶,剪水作梨花。
不是春风巧,何缘有岁华。
诗歌创作需要发挥想象,并借助各种修辞手法,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。如果一首诗纯粹写景,或是一直抒发感想,就缺乏了一种诗趣。
唐诗与宋诗的最大区别,就在于感性与理性的差别。唐人善于委婉地抒写内心情感,宋人则喜欢传达一种理性思考。王安石晚年诗风意境优美,细腻形象,摆脱了他早年喜欢说教的风格,可谓洗去铅华,不事雕琢,从而令人感到眼前一亮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说:摘下一片白云,渲染垂柳的嫩叶;掬捧一池春水,剪作一树娇艳的梨花。多亏春风拥有一双巧手,世人才能欣赏到如此曼妙的美景。
如果大家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,或许会觉得这是一首唐诗,无论是从构思、选材,还是写作技法等方面,都与王安石早期的作品风格迥异。
诗人从朝堂中退下来,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,既能悠然地在林间散步,也可快乐地寻觅胜景。那些名利之争、得失之论,顿时都与荆公无关。他也效仿盛唐诗人王维,万事不关心,却只沉醉于自然美景和诗歌创作之中。
王安石的生活境况发生改变之后,他对自然界的感受也更加丰富,作品中很少抒写议论。作者将人生的感悟融入诗行,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世,不仅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,而且让自己的诗歌风格得到了蜕变和升华!